Search

趙建:金融科技通過重構銀行功能和信用範式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santehuahua.blogspot.com
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趙建

  「2020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於9月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趙建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趙建表示,在金融科技浪潮下,科技作為一種生產力在顛覆式地影響銀行,對銀行從宏觀、微觀到縱觀都有很大的影響。對此,趙建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進行了解釋。

  首先,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現在處於信用周期的末端,監管部門給房地產設置「三條紅線」,所有的信用都集中在地方政府、國企等准國家信用。趙建說到,這是因為沒有合格的抵押品,再疊加經濟下行,信用周期處於衰退的邊緣。

  從中觀角度看,以產業周期的角度,銀行業最近幾年利差越來越窄,中小銀行熱衷於打價格戰,價格戰白熱化是產業周期頂點的表現——當初白電行業也是如此。「所以,現在商業銀行的利潤創造,開始主要依靠規模,利差的驅動大部分時間是負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看到一些個別銀行破產的概率越來越高,很多中小銀行處在掙扎的邊緣,大多數是殭而不死的,就像所有產業的企業都逃不過周期一樣。」

  從微觀角度看,趙建說到,商業銀行的生產函數在被重構,尤其是在成本函數,物理網點越來越少,「過去建的VIP貴賓室,就像二戰時期法國的馬切諾防線一樣,建了八年,結果被不斷迭代升級的德國機械化部隊繞過去,毫無用處,全都是落後過剩的產能。」另外,趙建認為,目前商業銀行的人力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很多銀行60%以上招聘,專門招科技專業,經濟類的越來越少。

  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開心,非常榮幸在這麼大的平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西澤投資註冊在倫敦,總部在香港,主要做二級市場的資產管理公司。剛才各位領導和專家分享的都是自己所在單位的案例,是非常實在的一些東西。我想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以及理論角度,來分享一下我對金融科技與信用體系,與中國銀行業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按照論壇現在的風格,我應該分享一下金融科技在二級市場、在資本市場上的應用。實際上我們也確實看到,最近幾年的金融海嘯和市場波動,也就是全球金融市場的潮汐表,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今年3月份,在疫情衝擊下,美股發生了五次熔斷歷史上的四次,這些只是在短短三周發生,我們也寫了一篇報告(《全球金融海嘯來臨——這一次不一樣》《風險避險資產全崩潰的原因——槓桿塌縮與流動性黑洞》),分析了金融科技的量化、、人工智慧、被動管理和AI風控,改變了投資者的交易習慣和風險偏好,整個風險收益的分佈結構因金融科技的介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慧、量化等金融科技的加持,美國整個投資的60%左右是被動管理,是ETF,是平準基金。當市場開始轉向的時候,當這些機器人在金融市場上同時發出止損和平倉指令的時候,金融海嘯和金融動蕩,一定是指數級的。

  但是,我還是想分享一下金融科技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我在銀行工作了八年,我認為金融科技在二級市場更多是對賭,它並非不會創造價值,但是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還是銀行,還是支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國還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模式,金融生態是圍繞商業銀行這顆大樹演化的。在我工作的八年時間里,恰好經歷過轟轟烈烈的銀行改革,我在好幾家銀行主導參與過金融科技的戰略規劃,也親身體驗過「互聯網金融」這個詞是怎麼從神壇跌落而被妖魔化的。這隻用了兩年半不到的時間。

  我今天將從理論和歷史的角度來和大家重新思考——在金融科技浪潮下,科技作為一種生產力是如何顛覆式地影響銀行。另外,我更多地想從宏觀角度來展開,因為宏觀角度裏面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現在處於信用周期的末端,已經沒辦法再創造高質量的信用。最近監管部門為什麼要給房地產設置「」三條紅線「」?為什麼所有的信用都集中在地方政府、國企等准國家信用?是因為沒有合格的抵押品。那麼,沒有辦法創造合格抵押品該怎麼辦?再疊加經濟下行,信用周期處於衰退的邊緣。我後面會有切實的案例,給大家看看金融科技是怎麼把不能生產信用的動產變成信用的。

  從中觀,也就是產業周期的角度,銀行業最近幾年利差越來越窄,中小銀行熱衷於打價格戰,價格戰白熱化是產業周期頂點的表現——當初白電行業不也是如此?所以,現在商業銀行的利潤創造,開始主要依靠規模,利差的驅動大部分時間是負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看到一些個別銀行破產的概率越來越高,很多中小銀行處在掙扎的邊緣,大多數是殭而不死的,就像所有產業的企業都逃不過周期一樣。在微觀層面,我們後面會有一個介紹,如何重構商業銀行的生產函數,尤其是在成本函數,物理網點越來越少,過去建的VIP貴賓室,就像二戰時期法國的馬切諾防線一樣,建了八年,結果被不斷迭代升級的德國機械化部隊繞過去,毫無用處,全都是落後過剩的產能。另外,人力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很多銀行,60%以上招聘,專門招科技專業的,經濟類的越來越少。因為產品經理也得懂科技,懂怎麼寫系統需求。所以金融科技,對銀行從宏觀、微觀到縱觀都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理解銀行業變革大的歷史背景。一個農業國家,在三個甲子年以前,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后發現必須要完成工業化革命,否則就會遠遠落在世界文明的後面挨打。但是整整兩個甲子年,無論是戊戌變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這個民族使命。真正的完成是改革開放以後,依靠國家+市場的力量,從鄉鎮企業開始點燃。但是現在,我們處於上一波工業化浪潮結束,新一波還沒有完全開啟的歷史關口,這意味著上一個工業化周期的落後產能,都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稱為不良資產的隱患,但是商業銀行又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為新一代工業革命服務,頂替上一輪工業革命的缺口。這就是商業銀行現在面臨的困境。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是我們的貨幣化進程,體現在過去是糧票、布票、油票,企業按計劃在產業鏈上分配等,現在是靠貨幣,靠撥改貸。最近幾年的貨幣化運動是棚改貨幣化。為什麼這幾年房價比較貴呢?當然我是研究宏觀的,但今天我不多講,簡而言之,原來棚改是分房子,現在分貨幣,當一個拆遷戶突然分到200萬,他大概率是立即買房子。所以棚改貨幣化的購買力形成是脈衝式的,大約4萬億左右的基礎貨幣,這是這幾年新一輪房價上漲周期的主要動因。這個不多講。

  我們重點來看這40年中國銀行業一直不斷變革,所謂的變革一個是生產關係的變革。我們說制度和組織形態的變革,從1985年銀行由過去先是人民銀行大一統,後來分離出專業的銀行,後來商業化、股份化,真正的商業銀行的改革其實遠遠落後於整個市場經濟,我們真正的發展是2000年以後,二十一世紀,九五年有了《銀行法》以後,在此基礎上政企分離,引進戰略投資者,重組上市,開啟了中國銀行業的黃金髮展期。次貸危機又是一個分水嶺,以後有一個差異化發展,從原來的小微之王,同業之王,到現在的零售之王,儘管感覺上形態在不斷變化,但是很多改革還沒有觸到深層。現在,還在不斷提公司治理的問題,我們也看到了組織形態的不斷進化,包括成立理財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這些都是組織形態的進化,制度變遷的成果。

  剛才提到的是生產關係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也是日新月異。為什麼今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業利潤那麼好?眾多行業裏面,我認為銀行業是利用科技線上化改造最好的行業,整個替代率已經超過96%。但是在金融科技的運用中也出現了一些波折,特別不明白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監管周期為什麼這麼短促,從互聯網金融元年到全面整治P2P,只用了三年。

  從理論來說,運用官方語言體系,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問題可能不是科技的問題。每年銀行業投入幾千億的IT投資,但是很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其實可以做到更好。那麼這裏存在一個矛盾,就是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指數級的增長,是遵循摩爾定律的,但是我們銀行仍然是依照從公司治理到部門管理所形成的的機關組織那一套,相信這個在銀行干過的深有體會。這種科層式結構很難適應金融科技對敏捷型組織的要求,可能更符合去給房地產貸款,給地方平台貸款。商業銀行一些商業化的功能開始退化,比如風險管理的功能,越來越多功能開始外包。去年我給一個銀行做培訓,一家銀行的開門紅竟然也要外包給第三方了,這意味著功能的全面退化。什麼原因呢?可能就是路徑依賴的問題。現在主要的客戶是地方平台和房地產,但是這些客戶怎麼做風控?北京某個區的平台貸款該怎麼做風險管理,只是把流程合規就行了,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深層次的問題。

  我們高層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是重塑金融產業鏈。金融產業基本的「憲法」就是前些年出台的《資管新規》,它的本質目的就是引導服務實體經濟,而不是層層嵌套,也不是監管的套利。但是同樣影響深遠的是金融科技,科技賦能金融,令人驚嘆的是,它讓金融也產生摩爾定律,你會發現餘額寶如果當成活期存款的話,招商銀行需要22年時間才做5萬億,但是餘額寶只用6年時間就達到相同甚至更高的規模。當然,你也許會說它有各種歷史條件,也有各種別的成因,因為餘額寶是跟利率有關係的。但是金融科技的這種滲透能力,摩爾定律能力和指數增長的能力——這些並不是商業銀行線性增長所能具備的邏輯。

  我們怎麼理解金融科技在微觀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呢?我們說金融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一個微觀的概念。在供給側,商業銀行創造價值的生產函數,每個企業都有生產函數,即投入人、財、物,還有全要素生產率——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商業銀行的要素是基礎設施,包括網點、系統和人,以及創新能力,當然主要是貨幣資本。在需求側,則是各種各樣的產品,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需求、中間業務需求等等。在擁抱金融科技的過程中,如何重塑商業銀行的產出函數,我認為從根本上是組織創新的問題。在基礎設施上,比如商業銀行的新基建——更好用的IT系統。商業銀行的新基建做的比較好的大行,我認為是建行、工行。但是該怎麼把新基建構建的平台IT資本運用好,就考驗組織的變革和人力資本的變化。尤其是體制約束的問題,比如現在說要給銀行降薪,但這種強制性的降薪會造成大量逆向的人才流失,這是一個逆向的選擇,不利於商業銀行的人才建設和金融科技含量的提高。

  從理論來說,金融科技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把商業銀行資產組合前沿裏面那些低風險、低收益的項目,轉換成未來代表新興產業的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你會看到,代表未來發展的,代表新經濟、新動能、高質量發展的數字經濟是處於這個風險-收益區間的。但是商業銀行的生產函數由於各種約束,只能做低風險低收益的政府平台、房地產和國企等項目,這造成了巨大的缺口,這個缺口就需要我們金融科技作為基礎性力量,特別是強調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的力量。

  另外,在信用周期的層面上,金融科技確確實實可以解決信用缺失的問題,而不是只能給平台貸款、大國企貸款,我們說這些其實屬於國家主權的項目,城投債都是剛性兌付的。造成信用周期結構性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社會越來越缺合格的抵押資產。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金融科技加持,1,從依靠抵押資產,轉向依靠數據資產;2,從主體信用,轉向客體信用,我們過去做主體項目是看國企還是民企,現在是看資產的收益率和市場前景;3,從離散風控,到實時風控,以前一個季度做一次貸后報告,現在依靠金融科技每一秒都可以看到企業經營的動態;4,從主觀評級,到客觀評級,過去這筆貸款能不能通過,都是貸審會投審會,拍腦袋看過不過會,現在有客觀分析,消除了內部的人情關係;5,從人海戰術,到自動經營,金融科技可以解決人力成本的效率問題。

  但是金融科技的最終目的是要要幹什麼?如何來評價金融科技的投入產出效率?需要進行嚴格的價值分析,每一個金融科技的動作都要回到ROE,到創造價值,看能不能給股東、銀行和社會創造價值。所以我用了杜邦分析方法,時間關係不講了。

  最後分享一個實實在在的案例,關於農村金融方面的。過去銀行不敢給養殖農戶貸款,為什麼?有些農戶養的雞鴨到處跑,很多抵押的家畜都是從別的地方借的,而且貸款后你不知道它怎麼處理,會不會跑了別的地方。現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遠程傳輸技術」,給雞鴨牛配置上GPS定位,放上攝像頭進行實時跟蹤。而且家禽的價格實時變化后,低於抵押要求后,農業企業隨時補倉。這樣一來,這些原來沒法創造信用的東西也創造了信用,創造了貨幣。這家物聯網金融公司,僅一家就幫助銀行創造了50億的貸款,假設有1000家的話,我們可能有幾萬億的高質量信用被創造出來,這些都是真實的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三農,而不是仍然集中在房地產中,這就是金融科技對中國銀行功能和信用經濟的重構,也是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賦能。謝謝大家。




September 09, 2020 at 03:44PM
https://ift.tt/2GEqR3z

趙建:金融科技通過重構銀行功能和信用範式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https://ift.tt/3fFsFFS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趙建:金融科技通過重構銀行功能和信用範式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